去年八月奶奶過世,按照習俗,第一年的掃墓要在清明之前。看日子還有方便大家前往的日子,定在了3/1。因為種種家庭因素,爸媽約我跟小弟,決定前一天先回宜蘭頭城把東西準備好後,稍微在宜蘭小旅遊後去吃我們都愛的北關海產,然後晚上住在礁溪,隔天再回頭城掃墓。
那,要回宜蘭逛什麼呢?我奶奶家在頭城,加上還是要準備掃墓的東西,所以也沒打算走太遠花太久時間,跟我弟聊聊之後,想到蘭陽博物館都落成了快十年,我們都沒去過,只有小弟去過。他覺得還挺適合逛的,大概就是一個半到兩個小時。
算算行程,中午到下午兩點多準備掃墓用品,最晚三點去博物館逛逛,這樣傍晚就可以到北關吃海產!完美!於是就這樣定了。
當然如果能這麼順就不是人生了
不順的是時間,到最後大概只剩下一個半小時可以逛博物館,以最後逛的結果來說:相當的不夠!還是要兩個小時比較能好好的看,我覺得花兩小時是值得的!
蘭陽博物館的建築師是姚仁喜,造型靈感來自頭城鎮北關海岸一帶常見的地貌特徵單面山,外牆靈感來自韋瓦第的古典音樂小提琴協奏曲《四季》,用不同石材的材質與大小尺寸,交織出音階與節拍之變化。──資料來源來是維基百科。
不同石材的材質外觀其實很有趣,最有趣的應該是要下雨的時候,不同石材淋雨之後呈現的樣子跟天氣好的樣子不一樣,也是符合了宜蘭多雨的天氣。
但是,從這個角度過去的話,是出口喔!所以要走另一邊前往,沿路會有掛旗幟,上面會是目前展覽主題。
蘭陽博物館的展覽主要是一個固定的常設展(介紹宜蘭風土人文)跟特展,還有主題展。空間大小是 常設展 > 特展 > 主題展。
入場費用並不貴,常設展是100元,特展是30元。其餘還有團體、長者、宜蘭縣民等等的優惠,全館最貴就是130元。我覺得很便宜!因為內容相當有趣!
因為是個不對稱的建築物,一進去就是超挑高空間,很漂亮!
裡面也有一些裝飾品很漂亮,我就很喜歡這架平台鋼琴,上面的原住民圖案很漂亮!雖然沒啥想彈的曲子,但真的好想摸摸(喂
外面這個空間放著主題展的內容,所以主題展其實是免費的。這次的主題展是:蘇花紀行1874-2020:宜蘭到花蓮的交通 微展。展的是蘇花的開通,從久久久遠的年代到現在,看完不用花很久的時間。
旁邊還有貫通石扭蛋,很有趣XD 但我沒去轉。
先去看了在一樓的「特展」,這空間可以重複進出,但需要蓋手章,有需要的人別忘了。這次的特展是「蘭陽地質時光特展」。介紹了蘭陽地區的地質,石頭,探勘,還有蘭陽平原、山脈的形成原因,當然還有講到龜山島,跟相關的蘭陽八景。
雖然爸爸是宜蘭人,但我們其實從小到大,對宜蘭並沒有那麼的熟悉(小時候就過年跟暑假會來,出社會之後就只有看奶奶才會回去),所以其實看這些資料的時候還挺有趣的。不需要寫報告,所以也不覺得很嚴肅。特展的區域沒有很大,但也花了半個多小時才看完。
看完特展,接下來趕快去看常設展。常設展主要就是講宜蘭的植物動物、風土人文、水文、然後宜蘭的歷史,先搭電梯到四樓開始一樓一樓往下逛。
真的很豐富,尤其因為有一些東西我們小時候都有經歷,加上跟著爸爸,會三不五時問爸爸宜蘭諺語怎麼念啊,這些是為什麼啊,但因為時間來不及,水文跟歷史的部份都有點匆匆看完,有些可惜。所以真的建議整館可以花兩個小時來逛,然後可以留一點時間去販賣部買買土產等等的東西!(嗚嗚我下來全都關了QDQ)
走上樓梯的時候,因為視野更廣,可以看到龜山島,還有高倍望遠鏡可以看喔!從上方往下看空間也很漂亮!
轉角有個蘭陽諺語,記得用台語念!
在進去常設展廳內,外面就有一些關於語言的部份。大家都知道宜蘭腔很特別,它有好幾個座位,播著一些俗諺的內容,可以坐在當中聽,或講或唱,非常的棒!
宜蘭有平原,也有不低的山(太平山從500到2000公尺),植物動物都有很多特別的,台灣特有種也有很多。這部份都是櫥窗不好拍,所以就沒拍,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喔!有很多模型很真,很漂亮!
這層往下走,介紹的是人文風情,在往下走的時候拍了這張照片,覺得這種安排也很巧妙,除了蘭陽平原種稻外,宜蘭主要是漁業,然後下方有個大鯨魚的骨頭,這種一層一層往下介紹也很棒!
走下去之前,除了是講動植物之外,最重要的就是講了宜蘭的天氣。然後有很多從清朝開始的文人寫蘭陽的詩,感覺很棒啊!(我爸感到驕傲(?)
人文風情這層我們逛的最久,因為最有趣我們也最常看到。區域大概分了幾個區:消失的一些職業、農民生活、搶孤、原住民。
消失的一些職業很有趣,它放了很多蠟像,每尊都有語音不斷的重複,說著自己是什麼職業,什麼時候會看到自己等等,然後都是台語!很有趣,然後一些器具小時候可能看過,也可能只剩下爸媽看過,感覺都超懷念的!
農民生活就更讓人懷念了。聽爸說過小時候有種田,但因為我有記憶之後家旁邊是豬舍,倒是沒看到田。但我外婆家那邊旁邊全是田,家也是有稻埕的那種合院(但沒那麼豪華到三合院),所以有很多農具都看過,甚至摸過(我小時候玩過曬榖(喂)),所以真的是一邊看一邊跟爸媽聊這些。
當然還有講到鴨子!稻鴨共生還有後來的鴨賞等等!很有趣!我喜歡那個鴨子的模型,可愛!
宜蘭重辦搶孤那年,我們全家都回到頭城,在半夜十一點的時候走到頭城海邊去參與盛事,到半夜一兩點才回家。是非常令人難以忘記的盛事。看到現場搭的高高的孤棚孤棧,覺得好懷念啊!(現在宜蘭是辦三年休息一年,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這邊的資訊,時間到可以去參觀參觀喔!頭城搶孤)
在看著搶孤的資訊時,看到了下面這張照片
我看了一下孤棧是有對應的鄉里要出的,但怎麼看就是沒有「頭城」,但舉辦的地方是在頭城海邊啊!就問我爸說:為什麼沒有頭城。我爸的解釋是,整個普渡分為「普」跟「渡」,頭城主要負責「普」(就法會那些),而搶孤這個是「渡」,所以可以看到二圍等等,就是沒頭城XD
很有趣!現場沒有解釋,有個在地人解釋真不錯!
原住民的部份沒有講太多,有些可惜。不過有在區域內複製了一個原住民的屋子,有很多有趣的設置很棒!
水文的地方因為時間已經不夠,跟一樓的歷史部分,我們比較晃過去。家裡沒有人走漁業,所以大概也是走走看看。我真的還是比較喜歡風土人情的那層樓,很棒!
把相簿貼在下面,有興趣可以
走到一樓的時候,看到黃春明,宜蘭的鄉土文學作家的詩「龜山島」。
我想到了我2013年來宜蘭吃櫻桃鴨的時候,在火車站對面找了間小咖啡廳吃點東西休息,然後發現這是黃春明的百果樹紅磚屋,是以前的「米殼檢查所宜蘭出張所」,裡面也有這詩,我也拍了照片!
不同地方看到的字跡,很有趣。
百果樹紅磚屋我們那次去的時候,剛好遇到他們兒童劇場排練,可以在裡面看,很有趣喔!(照片也有在相簿中)
逛完常設展已經五點多了,館內人員正在趕人。有點可惜後半沒有悠哉看完,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再來一次。
天氣好,黃昏中蘭陽博物館旁的溼地中站著隻鳥,跟宜蘭一樣,帥氣又悠閒。